
1.形态特征
枝:杜松的枝条直展,形成塔形或圆柱形的树冠;它的枝皮褐灰色,纵裂。杜松的小枝下垂,幼枝三棱形,无毛。
叶:杜松的叶三叶轮生,条状刺形,质厚,坚硬,长1.2-1.7厘米,宽约1毫米,其横切面成内凹的 "V" 状三角形;叶的上部渐窄,先端锐尖,上面凹下成深槽,槽内有1条窄白粉带;叶的下面有明显的纵脊。
花:杜松的花是黄色雄性花和蓝色雌性花,雌雄异株。杜松的雄球花呈椭圆状或近球状,长2-3毫米,其药隔是先端尖,背面有纵脊的三角状宽卵形。
果:杜松球果呈圆球形,直径6-8毫米,成熟前紫褐色,熟时淡褐黑色或蓝黑色,常被白粉。
种子:杜松种子近卵圆形,长约6毫米,顶端尖,有4条不显著的棱角。
2.分布范围
杜松产于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、内蒙古、河北北部、山西、陕西、甘肃及宁夏等省区,它生于比较干燥的山地;杜松在东北常分布在500米以下,在华北、西北地区则分布于1400-2200米地带,在朝鲜、日本也有分布。
杜松属于陕西省濒危树种,府谷县境内分布9.6万亩,是陕西省长城沿线风沙区保护的唯一的一片天然次生林。
3.园林
杜松可作为园林绿化树种,其枝叶浓密下垂,树姿优美,北方各地栽植为庭园树、风景树、行道树和海崖绿化树种。长春、哈尔滨栽植较多。适宜于公园、庭园、绿地、陵园墓地孤植、对植、丛植和列植,还可以栽植绿篱,盆栽或制作盆景,供室内装饰。
4.病虫防治
致病菌:交链孢(Alternariasp)和茎点霉(Phomasp)是杜松赤枯病的主要致病真菌 ,两种病原菌均喜偏酸性的条件,其次杜松也是梨锈病的中间寄主。由Cercospora sequoiae var.juniperi引起的杜松赤枯病在黑龙江省分布比较普遍。
危害:两季发病严重,能导致被害株死亡。
防治:采用喷洒农药的方法,选择在每年的6月中旬至7月上旬喷药。在双效灵、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和多菌灵三种农药中,以50%多菌灵,用量为70ml/a时,防治效果最好。